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但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时间短、任务重、基础弱,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提升的问题。比如,基层还存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机构覆盖不足,人员力量不够、专业能力不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马宝成说,“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调研发现,有些乡镇(街道)没有组建应急管理机构,有的就算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但却处于无人员、无经费预算、无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三无’状态。此外,消防救援机构在乡镇(街道)无派驻机构的情况也较为普遍。”马宝成表示,要加快补齐短板,真正形成有效覆盖、合理布局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前沿阵地。
马宝成表示,基层干部安全意识淡薄和应急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应急广播等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应急能力有效发挥,在各类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便存在极大风险。”马宝成说。
推动各项职能有机整合
“2018年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对于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而言,这就要求在确保有编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消防救援、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各类职能的有机整合,明确县区与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一难题。”马宝成表示。
在健全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方面,马宝成建议,要优化基层部门协同,通过建立权力责任清单,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管理职责和各相关部门专业优势,明晰“统”和“分”、“防”和“救”权责链条,健全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及时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同时,优化储点布局和库存管理,完善多元储备模式,健全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拨、紧急采购等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解决好“储什么、储多少、储哪里、怎么调”等问题,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整体合力。
在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马宝成建议,要构建“一专多能”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统筹推进专业专职、兼职、志愿队伍建设,将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建强用好社会力量,积极招募培育志愿者,壮大“专职队”、规范“兼职队”、用好“志愿队”。同时,要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应急救援力量培训,解决好基层应急救援人员年龄偏大、业务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马宝成还建议,将消防站纳入政府配套工程统一规划,推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和消防一体化建设,解决基层消防执法力量弱等难题,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