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喇家村受灾群众过得怎么样?

发布日期:2024-01-27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   浏览:1526
要把灾后救助政策给群众讲清楚,过渡期有困难的要及时反映……”1月17日,应急管理部派出的工作组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调研回访灾后安置工作时强调。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党委高度重视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及生活保障情况,特别要求深入灾区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中。

既要救助更要帮扶 鼓励群众重建家园


1月17日一早,工作组一行从甘肃积石山县出发,赶到喇家村停车场安置点。安置点内,由中铁一局等央企援建的板房整齐排列,村民自发组织的环卫志愿者正在打扫卫生,群众生活平稳有序。
工作组刚走到安置点党员先锋岗旁,村民就纷纷围了上来,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满脸期盼和感激。“感谢党!感谢政府!有了家真好。”负责文化活动室的退休干部徐秀福向工作组人员吐露心声。
“生活得怎么样?领了多少钱?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吗?房子里冷吗?生火炉一定要注意安全。”工作组走进低保户喇明西家中,一边嘘寒问暖,一边查看喇明西手机上的灾害救助资金领取信息,详细了解灾后安置情况。
随后,工作组一行来到村民李长命家里。得知李长命妻子患有慢性病,工作组人员关切地问:“常用药品怎么解决?家里现在还缺什么?过年的东西都有吗?”
“我们家的房子都倒了,人是跑出来了,但什么也没有了。我患有慢性病,是政府第一批安置的对象。现在家里的吃穿用度都是政府给的。”说话间,李长命妻子两眼泛起泪花。
喇家村距此次地震震中不足10公里,全村95%以上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受灾群众就全部被转移安置到帐篷里。截至2023年12月25日,除投亲靠友的外,剩余群众已全部从帐篷搬入条件更好的板房过渡安置,其中停车场安置点居住444人,三社、四社安置点居住417人。
喇家村是一个纯土族村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体村民老幼一心,有锅的拿锅,有米的拿米,埋锅造饭,协力抗震。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全体村民一起吃上了第一顿大锅饭。“大家齐心协力,有的做饭,有的搭帐篷,地震带来的恐慌也被抛到脑后了。”村民李贵恩说,集中安置让他们从村民变成“居民”,目前大家都住上了18平方米的板房,一开门都是邻居,关系也更近了。
“以前在城里租房,只想租到能拎包入住的房子。这次政府安排的板房连包都不用拎就能住,不仅有火炉、水壶、被褥、电视,还有自来水、网络,甚至还有有毒气体报警仪。有吃、有喝、有衣穿,各方面考虑得很周全。大家共同的愿望就是一起过完年重建家园。”李贵恩说。
工作组一行看到安置点设有警务室、医务室、文化活动室、盥洗室、儿童之家、党员先锋岗,给予充分肯定。工作组成员、应急管理部救灾和物资保障司救灾处处长王一鸣表示,还要更加关注偏远山区安置点和分散安置受灾群众的管理服务和生活保障,让所有受灾群众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既要救助,更要帮扶,把恢复重建政策给受灾群众讲清楚,鼓励群众重建家园。

集中安置防火第一 消防工作不容有失


“消防设施都是新的吧?”工作组一行在喇家村停车场安置点微型消防站内,一边查看消防设施一边问。
“这个安置点是2023年12月25日搭建完成的,微型消防站是第二天设立的,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制度,配有3名执勤消防员,为安置点每户配备一具干粉灭火器、安装智慧消防独立式烟雾报警器。”消防工作站负责人、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参谋邹海潮介绍。微型消防站选了6名村民担任义务消防员,为他们每人配了防护装备,并由消防员负责培训指导。
邹海潮介绍,他们建立两小时巡查检查制度,与各安置点点长(记者注:安置点负责人)、电工、民警联合入户检查,主要查看火炉周围是否存放可燃物品,要求插线板必须固定在墙上、不能放在床上,使用的电器不能超过2千瓦(板房配置的入户电线更高负荷2千瓦),严禁使用液化气罐,并为村民讲解如何使用灭火器。
“还有两个火源问题必须严加防范,一是电瓶车充电问题,二是炉渣倾倒问题。”邹海潮说。
安置点的村民大多有电动三轮车,如果村民入户充电,就会产生极大的火灾隐患。为方便村民充电,微型消防站专门联系电力部门,安装了2处集中充电装置。
村民倾倒的炉渣往往都有火星,如果和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易引发火灾。为消除火灾隐患,微型消防站在安置点公厕旁设置了一个土坑。土坑上面盖上铁板,铁板上面开口处设置了翻盖,既安全又方便。
采访中,邹海潮的手机发出“滴滴滴”的声音。原来是居住在6号板房的村民家中烟雾超标报警,邹海潮立即通知执勤消防员前去处置。
“这是智慧消防独立式烟雾报警器的独特功能,每户村民家的烟雾报警器都有编号,一旦报警,便能立即确定位置,便于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邹海潮说。
工作组提出,要理解尊重受灾群众心理和生活需求,尽量就近、就便安置。每个安置点要注意控制人数,这样既便于管理,安全系数也高。

有序接收合理发放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在民和县工业园区,新设立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该县目前规模更大的储备库,承担救灾物资接收、发放、储存任务,是灾后安置的重要保障。储备库分上下两层,面积近6000平方米,防潮、防火、烟感、喷淋等设施齐全,还有一辆消防车停在库房门口。
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资很多。我们协调工业园区拿出闲置库房改建为储备库。”民和县主要负责人介绍。尽管储备库原有防潮、防火等设施相对较全,但该县相关部门还专门配置手推式灭火器,并安排消防车在库房外值守。该县明确物资保障工作职责和物资出入库流程,制定库房管理制度,要求物资接收和发放工作由县人社局、审计局负责,医保、民政、林业等部门配合。
该负责人介绍,该县分三个阶段尽快推动物资发放,灾后安置是第一阶段,春节前落实第二阶段的物资发放,春节后开始发放第三批救灾物资。
工作组一行走进库房,仔细查看各类物资堆放情况和物资出入库台账,并现场召开座谈会,对民和县灾后安置工作给予肯定,提出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救灾政策宣传好,把救灾物资储存好、管理好,更加关心关注受灾群众生活,让受灾群众能够安全温暖过冬。


 


 
 
精彩视频
最新资讯
访谈
案例展示
培训基地
中国应急服务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蜀ICP备19029339号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川公网安备51132502000046号
微信
APP下载